当前位置: 首页 生活百科知识

海底生活百科(海底动物有哪些呢?)

时间:2024-07-03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生活百科知识 文档下载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的热带及温带海域。食用海参多栖息硬的石底、珊瑚礁底或珊瑚砂底。饲养水温22~26℃,对水质要求不严。剑旗鱼能够高速冲入鱼群,用这根长矛猎杀鱼,之后将受伤的猎物吞入腹中。此外,还有触手众多的细指海葵等。海葵的神经系统无法辨别周围环境的变化,只有通过实际的接触,受到刺激才会发生反应。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海葵的神经细胞已精细到能告诉它自己塑料是不能吃的。但事实上,海葵并

海底有什么?

午夜区:终年看不见的海底深处,生活着许多生物,应为黑暗的原因。

大海海底分为:阳光区、暮光区、午夜区。

1、广阔海洋的温度从不到-1℃直到28℃(30~82℉)不等。在热带及温带纬度地区,大洋海水的温度在温跃层(位于海水充分混合、深达100米左右的表层之下)下降得最为明显。

2、深于1公里后的水温变化缓慢,趋向一般在2℃以下的底层水温。以总量来看,约有50%的大洋水温介于1.3~3.8℃间。

3、海水表层的盐度──即海水中所含溶盐的比率──各不相同,主要视当地海水的蒸发流失量和降雨量之间的对比而定。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4.7。

扩展资料:

海洋形成:

1、在50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分离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团块。它们一边绕太阳旋转,一边自转。在运动过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团块彼此结合,由小变大,逐渐成为原始的地球。

2、位于地表的一层地壳,在冷却凝结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地球内部剧烈运动的冲击和挤压,

3、因而变得褶皱不平,有时还会被挤破,形成地震与火山爆发,喷出岩浆与热气。开始,这种情况发生频繁,后来渐渐变少,慢慢稳定下来。

4、地壳经过冷却定型之后,地球就像个久放而风干了的苹果,表面皱纹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种地形一应俱全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底

海底动物有哪些呢?

1、乌贼喜栖息于远海的海洋深水中生活。每年春暖季节由深海游向浅水内湾进行产卵,4~6月间产卵粘附于海藻及其他物体上,9月下旬开始,当年孵化的幼体双游返南方越冬。

2、章鱼为温带性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下,适应水温不能低于7℃,海水比重1.021最为适宜,低盐度的环境会死亡。能摄食大型动物性浮游生物而成长。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的热带及温带海域。

3、海星分布世界各海域,以北太平洋区域种类最多。垂直分布从潮间带到水深6000米。磁海星科是深海动物,栖息深度不小于1000米。海星生活在各种底质,但软泥底上很少见。海盘车属对底质要求不严,常随所摄食的双壳类的多少而移动。

4、海参,万米深海沟最普通的动物就是海参。但是,深海海参不能食用。食用海参多栖息硬的石底、珊瑚礁底或珊瑚砂底。他们在海底能缓慢地匍匐前进,或潜伏于沙底或躲藏在石下。刺参有“夏眠”现象,玉足海参有“冬眠”现象。

5、灯笼鱼,在漆黑的海洋深处,时常出现游动的点点“灯火”,给宁静的海底世界带来了生命的气息。在发出灯火的许多鱼类中,灯笼。性情温和,身体娇小,喜群聚游动,可与其他品种鱼混养。饲养水温22~26℃,对水质要求不严。饵料以小型活食为主。喜在水族箱中层活动、觅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头尾灯鱼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海参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海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章鱼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乌贼

海洋里有多少种鱼?

海洋鱼类约有1.2万种,是鱼类中最繁盛的类群。
1、独角鲸;
独角鲸生活在格陵兰岛、加拿大和俄罗斯北极海域,它最突出特征是螺旋状长牙,这是一个细长犬齿,从嘴部左侧延伸出来,长度可达3米。关于这种长牙结构的作用产生的争议持续数十年,它是一种确定雄性群体地位的象征。

2、剑旗鱼;



剑旗鱼在面部前端长有一根锋利的骨质长矛,不同于独角鲸,这根骨质长矛的作用是武器。剑旗鱼能够高速冲入鱼群,用这根长矛猎杀鱼,之后将受伤的猎物吞入腹中。同时,剑旗鱼还利用长矛作为防御工具,抵御鲭鲨等掠食者。

3、魔鬼鲨;
魔鬼鲨是所有鲨鱼物种中最神秘、最怪异的物种,尤其是它们可怕的口器。它拥有长而扁平的鼻子,直到它们攻击猎物时,才露出秘密武器——充满黏液的长嘴,嘴里布满锋利的牙齿。它的鼻子可作为探测猎物的传感器官。

4、匙吻鲟;
这是一种生活在美国和中国淡水流域的鱼类,体长最大可达到1.5米,身体三分之一是划桨状吻突,上面覆盖了大量传感组织,能够用于探测猎物的存在。事实上,匙吻鲟是一种性格温和的鱼类,仅吃微生浮游生物。

5、八目鳗;
八目鳗是一种原始鱼类,类似于寒武纪最早期的脊椎动物,它们没有鱼鳞和脊椎,同时,它们缺少下颚,而是在嘴部有一个类似肌肉吸盘的器官,里面布满锋利的牙齿。

6、旋齿鲨。
2.75亿年前,一种叫做旋齿鲨的鱼类在海洋中生活,虽然它属于一种鲨鱼,却具有非常独特的面部特征——下颚突出一个类似圆锯的结构,像其它鲨鱼物种一样,旋齿鲨能够持续不断地生长牙齿,并且牙齿非常奇妙,呈螺旋状排列。
参考资料来源: 搜狗百科-海洋鱼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神奇的海洋:这六种鱼都一张“大脸”

关于海洋生物的资料

海葵的外表很像植物,其实却是动物。海葵共有 1000 多种,栖息于世界各地的海洋中,从极地到热带、从潮间带到超过 10000 米的海底深处都有分布,而数量最多的还是在热带海域。在岩岸贮水的石缝中,常见体表具乳突的绿侧花海葵。在我国东海,太平洋侧花海葵数量之多每平方米可达数百至近万个。在几平方厘米的贝壳、石块上,也会有紫褐色带桔黄色纵带的纵条肌海葵,当其收缩时酷似西瓜又名西瓜海葵。此外,还有触手众多的细指海葵等。海葵的单体呈圆柱状,柱体开口端为口盘、封闭端为基盘。口盘中央为口,口部周围有充分伸展的软而美丽的花瓣状触手,犹如生机勃勃的向日葵,因而得名。触手的数目因种而异,但内环者大于外环,数目均为 6 的倍数,具有摄食、保卫和运动的功能。附着端的基盘,可分泌腺体吸附于石块、贝壳、海藻或木桩等硬物上。口盘的直径大多为几厘米,但栖息于北太平洋沿岸和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巨型海葵口盘直径可达 1 . 5 米之巨。海葵有着各种各样的颜色,绿的、红的、白的、桔黄的、具斑点或具条纹的或多色的,这些色彩来自何处呢,一是本身组织中的色素,另外来自与其共生的共生藻。共生藻不仅使海葵大为增色,而且也为海葵提供了营养。生活在热带珊瑚礁中的几种海葵,白天伸展着有色彩的部分使共生藻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到了晚上触手再伸出来以捕食。

海葵没有骨骼,在分类学上隶属于腔肠动物,代表了从简单有机体向复杂有机体进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一种原始而又简单的动物,只能对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产生反应。海葵环绕在一个共同的消化系统周围的每一只触手能决定它所接触到的食物适宜与否,却没有向其它触手传递信息的功能。海葵的神经系统无法辨别周围环境的变化,只有通过实际的接触,受到刺激才会发生反应。当海葵被触动时,许多触手都会发生一阵反射性痉挛,这说明有一些基本信号传递到了海葵的全身,但是只有直接参与和食物接触的触手才有抓取食物的反应。这些信号是非常简单的,因为每次接触所产生的反应都相同。只有当食物最终进入和消化系统接触的状态时,其它触手才会开始活跃起来,纷纷把自己折皱起来,这种反应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摄取食物,将食物包围起来,送到嘴上进食。

海葵原始的感觉器官是否具有进一步的辨别能力呢?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当触手接触到人工放置的塑料虾时,海葵就把它抓住,停留片刻后把它放了。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海葵的神经细胞已精细到能告诉它自己塑料是不能吃的。这样就节省了把塑料虾送到消化系统在那里加以辨别而需要消耗的能量,同时也说明信息并没有传遍海葵的全身,因为塑料虾每次接触不同的触手,捕捉的过程都会周而复始地进行。海葵环绕在一个共同的消化系统周围的每一只触手都能够决定它所接触到的食物适宜与否,但却没有向其它触手传递信息的功能。

海葵没有主动出击的能力。但事实上,海葵并不都是永久附于一处,有的在缓缓滑行,有的靠触手做翻转运动,还有的能在水中做短距离的游泳。极个别的海葵还会靠基盘分泌的气囊倒挂在水层中浮游。

海葵看上去好似一朵无害的柔弱的鲜花,但实际上却是一种靠摄取水中的动物为生的食肉动物。它的呈放射状的两排细长的触手伸张开来,在消化腔上方摆动不止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非常的美丽,向那些好奇心盛的游鱼频频招手。虽然不能主动出击获取猎物,但是当它的触手一旦受到刺激,那怕是轻轻的一掠,它都能毫不留情地捉住到手的牺牲品。海葵的触手长满了倒刺,这种倒刺能够刺穿猎物的肉体。它的体壁与触手均具有刺丝胞,那是一种特殊的有毒器官,会分泌一种毒液,用来麻痹其他动物以自卫或摄食。看来,海葵鲜艳动人的触手对小鱼来说,其实是一种可怕的美丽陷阱。海葵所分泌的毒液,对人类伤害不大,如果我们不小心摸到它们的触手,就会受到拍击而有刺痛或搔痒的感觉。假如把它们采回去煮熟吃下,会产生呕吐、发烧、腹痛等中毒现象。因此,海葵既摸不得也吃不得。

海葵是一种构造非常简单的动物,没有中枢信息处理机构,因此,它连最低级的大脑基础也不具备。简单动物一般都把所有的精力集中于向中央消化系统输送食物,以充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海葵简单的神经系统能力极为有限。海葵有根强的伸缩能力,口盘基部有发达的括约肌,体壁也有发达的缩肌和伸肌供柱体缩小或伸展。遇到危险时,会将身体收缩,排空触手内的水,把口盘和触手全部缩入体内。海葵在完成收缩的全部过程之前,触手是不能向外伸展的,由于完成这一过程需要两个半小时,因此海葵这两个半小时之内恢复不了原状。这样,进攻者常常在海葵的触手重新露出来之前便丧失了耐心,放弃了侵扰。

海葵除了依附岩礁之外,还会依附在寄居蟹的螺壳上。当寄居蟹长大要迁入另一个较大的新螺壳时,海葵也会主动地移到新壳上。这样海葵和寄居蟹双方都得到好处。由于寄居蟹喜好在海中四处游荡,使得原本不移动的海葵随着寄居蟹的走动,扩大了觅食的领域。对寄居蟹来说,一则可用海葵来伪装,二则由于海葵能分泌毒液,可杀死寄居蟹的天敌,因此保障了寄居蟹的安全。

海葵除了与寄居蟹互利共生之外,还与一种小丑鱼共同生活。小丑鱼的体表能分泌粘液,以防止海葵刺细胞的蜇刺,如果人为地除去粘液,它们也会被海葵蜇得落荒而逃。当海葵依附在岩礁上动弹不得时,这种红身白纹的小丑鱼会在漂亮的触手处游动,以引诱其他的小鱼上钩。海葵在捕捉到猎物,饱餐之后,小丑鱼就可以捡食一些残渣。此外,小丑鱼遇到敌人攻击时,就赶紧逃到海葵的触手间躲避。总之,小丑鱼以海葵为避难所,而海葵藉着小丑鱼以获得更多